国际经济学专题1:From DFS(1977) to EK(2002)
本专栏是笔者2025年春季学习国际经济学专题课程的一些笔记,由于笔者并未学过一些前置知识(或者学的很差),内容存在很多繁琐累赘之处,同时可能存在错误或片面理解,请见谅
李嘉图模型是最简单的贸易理论模型之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贸易模式取决于比较优势。
在经典李嘉图模型(Ricardian
model)中,认为相对工资介于两国两个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如果将其拓展到一个多产品模型,则会出现下述情况:
(图源Paul R. Krugman国际经济学教材)
本节两个模型均拓展自Ricardian model:
1. Dornbusch, Fischer, Samuelson (1977)
Dornbusch, Rüdiger, Fischer, Stanley and Samuelson, Paul, (1977), Comparative Advantage, Trade, and Payments in a Ricardian Model with a Continuum of Good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7, issue 5, p. 823-39.
原文链接:economics.mit
1.1 模型基本设定
一个连续部门的两国模型:
- 两国:Home (
) and Foreign ( ) - 产品连续且同质(可以理解为有无穷多种的产品):
表示产品的index - 劳动力是唯一投入的生产要素且不能流动(这意味着两国工资不一样):
- 劳动力为
和 - 工资为
和
- 劳动力为
- 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报酬不变
从需求端来看,假设Cobb-Douglas Utility Function:
Cobb-Douglas Utility Function,常见形式为
拓展到多商品:
从供给端来看,假设线性生产函数,即:对于国家
注意到中的
考虑生产条件,在本国生产产品

1.2 考虑交易成本的模型
上述模型的存在一个很强的假设,没有Trade
Bar,这很困难,现在假设存在一个iceberg transport
costs,即出口一单位的产品,实际需要运输
考虑iceberg
cost下的生产条件,在本国生产并出口产品
最终得到有方程组:
2. Eaton and Kortum (2002)
Eaton, Jonathan and Kortum, Samuel, (2002), Technology, Geography, and Trade, Econometrica, 70, issue 5, p. 1741-1779.
原文链接:JSTOR
DFS(1977)中的Ricardian model仍然是两个国家,考虑多个国家时,将地理特征纳入新的一般均衡,即EK(2002) model:
2.1 模型核心设定:地理距离和交易成本
多个国家的含交易成本模型:
- 产品连续且同质(可以理解为有无穷多种的产品):
表示产品的index - 投入的生产要素被抽象为一种混合要素,在国家
,一单位的生产要素成本为 - 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在国家
,一单位的生产要素可以生产 单位的产品
这意味着在国家
- 对于本国子产品无额外成本:
- "triangle inequality"——直接贸易优于间接:
- 完全竞争的结果:
对每个国家,其产品生产率(productivity)
Frechet Distribution, what and why?
累计概率密度函数(cdf):

重要性质——最值cdf可加性:
此时(完全竞争)商品的价格
定义国家特殊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