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笔:中国的工资、就业与收入分配

The evolving pattern of the wage-labor productivity nexus in China

Jun Zhang and Xiaofeng Liu, “The evolving pattern of the wage-labor productivity nexus in China: Evidence from manufacturing firm-level data.” Economic Systems, 37(2013): 354-368;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39362513000514

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应该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可以根据生产函数推证),然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造业人均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工资增长速度,劳动力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普遍观点是经济正处于转型和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对工资的关注和劳动力市场的成熟程度均不够。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和工资增长情况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作者采用了国家统计局工企数据库制造业企业的数据,计算了工人年工业增加值和年工资,结果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工人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正相关关系确实明显削弱了,具体的,作者考虑了国有资本,外资和港澳台资本对这一差距的影响,对于资本密集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更强,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更大。国有资本、外资、港澳台资本比例较高的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性也更强,但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差距更小。在私人、集体或公司资本比例较高的企业中,则会出现相反的效果。这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些启发。

作者对不同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

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25-35;

原文链接:CNKI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和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总量相比,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明显缓慢,而收入主要来源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明显下滑,这和新古典模型的分析框架存在显著差异,为此,作者采用了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这一问题。

结果表明,FDI对劳动收入比显著负面,这可能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弱化了劳动力地位,这也是FDI持续流入的原因(劳动谈判力量弱化引起资本回报增加。经济发展水平和民营化程度,同样显著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工业化和服务业不发达导致,也反映出中国人均收入差距和基尼系数扩大的原因(要素报酬差异增加),因此市场化改革中一定要注意防止对劳动力收入的侵蚀。

作者对不同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

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65-79+206;

原文链接:CNKI

要素间收入差距提高会显著恶化人际收入分配格局。过去十多年间中国人际收入差距拉大可能与要素收入分配失衡有关。作者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波动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产业间效应在1996之后转负,产业内效应虽有起伏,但1996后也明显下降。同时,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与工业化 ( 第二产业比重) 达到一定高度之后现代化 ( 第三产业比重) 推进速度较慢有关。

进一步的,作者分省计算了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并进行分解,发现大多省份与全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差异也呈缩小的趋势,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因素,另一方面,沿海地区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压缩了它们与全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差距,相反,而中西部地区在传统上以国有经济为主,非国有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这一种资本重化的工业化模式反向“侵蚀”了它们在劳动收入占比上的优势地位。

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

张军,张席斌和张丽娜,“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化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经济研究》,2022年第7期:26-44.

原文链接:CNKI

作者发现,中国的劳动报酬份额在二十世纪后是一个倒U形,在上述下降过程后,以2008金融危机为转折点,后续又呈现了上升趋势,为了解释,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刻画了部门TFP,投资,劳动力供给,需求,贸易成本,以及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冲击影响,并根据事实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除了经济结构转型,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劳动报酬份额主要影响因素已经变为部门内的效应,经济政策推行也要注意部门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