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笔:国有工业改革、结构变化与生产率增长
陈诗一,张军和 Gary H. Jefferson, 2009
陈诗一,张军和 Gary H. Jefferson, “结构改革与中国工业增长”,《经济研究》,2009 年第 7 期:205-240;
原文链接:cnki
赶超战略导致了新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要素严重错配,改革开放后的结构性改革释放了了这一结构红利,其中除第三产业改革,工业内部行业间的要素流动和结构调整也同样重要。
为了更好的度量这一效应,文章采用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分行业的工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估算了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其分解(包括分行业的增长),结果表明,在改革早期,要素配置变化对TFP增长起到了主要贡献作用,而在后期(1992年之后),增长的最大贡献来源变成了技术进步增长,这是由于中国从发达国家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知识,这也是中国工业改革成功的关键。整个改革阶段里,从低生产率行业向高生产率行业流动的要素重置带来了年均2%的产出增长。分行业来看,增长较快的行业集中于轻工业。
然而,在2001年后,产业调整倾向于高附加值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反而由于缺少低价劳动力出现了负的要素配置效率,必须认识到,结构调整所释放的红利型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要素配置的恶化最终导致了2001年后工业结构的反向失衡。
张军,施少华和陈诗一, 2003
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经济学(季刊),2003,(04):1-38.
原文链接:cnki
TFP被定义为总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所有要素投入的某种加权平均)之比率,其增长率对研究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主流的计算方向有如下三种:
- 索罗残差法,通过给定的生产函数计算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再计算TFP增长率,其核心在于通过一定方法估计出生产函数的参数,包括OLS,或者通过均衡价格估计
- 时间参数法,即在上述的生产函数估计中加入和时间相关的乘数项,取对数后通过OLS估计出其大小,即为TFP增长
- 随机前沿函数法,即通过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在回归方程中加入无效率项,表示个体的技术效率,再用MLE等方式进行方程参数估计
对于中国工业企业TFP增长率研究,也有很大争议,早期认为中国工业产出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资本资产的增加而不是技术的改进(邹至庄,世界银行),乐观派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对国有企业的效率有了显著的改善效应(陈宽,谢千里),也有认为国有企业在1984-1988年间的TFP的增长率至多为零(胡永泰和萨克斯)。
但对于国有企业的生产率增长慢于非国有企业这点却形成共识,此外,TFP也有局限性,比如无法很好的衡量社会福利,本文构造中国乡镇企业的生产函数来回归估计乡镇企业TFP增长,结果表明每一个波动周期上,乡镇企业部门的TFP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总体上升。
必须注意,早年的各种产值,价格,投入数据难以获得,也无法获得企业个体层面的面板数据,如果有更精细的数据库(e.g.
现在的工企数据库):面板数据SFA可能更合理,但技术无效率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