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笔:中国的工资、就业与收入分配
The evolving pattern of the wage-labor productivity nexus in China
Jun Zhang and Xiaofeng Liu, “The evolving pattern of the wage-labor productivity nexus in China: Evidence from manufacturing firm-level data.” Economic Systems, 37(2013): 354-368;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39362513000514
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应该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可以根据生产函数推证),然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造业人均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工资增长速度,劳动力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普遍观点是经济正处于转型和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对工资的关注和劳动力市场的成熟程度均不够。
读笔:中国如何融入世界经济
WTO accession and performanc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Brandt, Loren, Johannes Van Biesebroeck, Luhang Wang, and Yifan Zhang. “WTO accession and performanc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7.9 (2017): 2784-2820.
原文链接:https://www.aeaweb.org/articles?id=10.1257/aer.20121266
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中国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大部分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贸易自由化改革和外部投资准入的放款。然而,本文认为这些国际开放改革对本土企业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读笔:中国的国民收入及其统计核算体系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许宪春(编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国于1985年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并在此后将方法从生产法拓展到支出法,并直接利用原始资料核算,同时也进行季度核算。自三次产业划分(1985)提出后,由于长期重视物质产品生产,在第三产业非物质服务活动上的统计资料存在缺失,最终在1993-1995年的三次产业普查中,根据新资料对过去1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进行了调整。
读笔:分权、地方竞争与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
“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
张军,“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经济学(季刊)》,2007年10月(第 7卷第1期):21-52;
原文链接:cnki
在中国实行计划经济阶段,中央与地方之间一直有计划管理权力与财政收支管理的制度上的争论,且地方政府有很大的权力。这与苏联不同,同时的中央政府也维持了政治集中和奖惩地方官员能力,这导致了激励效应的顺利实施。改革开放时期后,中央和地方关系从“承包”转向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和自求平衡的协议关系,这更在边际上改变了地方政府的收益。然而,这些改革(分权和分税制)也导致了不同省份间财政收入差距扩大,政府的预算约束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的支出结构。
读笔:乡镇企业的崛起与自下而上的制度创新
Martin Weitzman and Chenggang Xu, 1994
Martin Weitzman and Chenggang Xu, 1994, “Chinese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 as vaguely defined cooperativ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18: 121-145;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47596784710201
在传统西方经济学中,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首要任务也是核心任务在于界定明确的产权(东欧模式),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可以让私有财产所有者更有动机阻止旧制度里的低下效率。但是中国则采用了另一种转型模式,即以TVE作为非国有企业的主导形势转型。
读笔:“转轨经济学”与中国的价格双轨制
张军,Economics of Transition(手稿)
张军,“转轨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手册》,手稿;
原文请参考中国经济学手册(第一卷)
过度经济学以研究转型经济的不同表现为目标,上世纪末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在大规模经济转型运动初期,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经济衰退,但中国的改革却避免了这一现象,这引起了国际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此外,在更早些时间,经济过渡在中国以谨慎方式缓慢推行。在此起步阶段,国内的经济学家对改革思路、目标和方式也开展了积极讨论和深刻的研究。
读笔:邓后时代的经济改革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Murphy, Kevin M.,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W. Vishny, 1992
Murphy, K.M., Shleifer, A., & Vishny, R.W. (1992). The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Pitfalls of Partial Refor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 889-906.
原文链接:https://scholar.harvard.edu
1988年苏联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但仅仅三年后,全国经济便濒临彻底崩溃。作者提出,部分市场化的改革会导致投入从国有部门转移向私人部门,这会破坏整个经济的协调和计划分配。